如何通过志愿活动支持戒赌?
赌博成瘾是一种具有高度破坏性的行为障碍,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经济状况、心理健康,也波及家庭与社会稳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团队将目光投向赌博问题的干预和康复支持上。与传统治疗手段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相比,志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处方”,在戒赌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补充作用。

为什么志愿活动对戒赌有帮助?
赌博成瘾者常常面临以下几种心理与生活困境:
- 空虚感强烈,日常生活缺乏目标感;
- 自我认同受损,社会角色模糊;
- 人际关系淡漠,缺乏正向社交网络;
- 情绪管理能力差,容易陷入焦虑、抑郁。
而志愿活动恰好可以在多个层面提供支持:
维度 | 志愿活动的作用 | 案例说明 |
情绪调节 | 提供积极情绪体验,减少赌瘾复发可能性 | 参与社区义卖后,志愿者小王表示“从别人感谢我的眼神里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 |
自我重建 | 增强成就感和自尊,重塑正向身份 | 许多康复者在成为反赌宣讲志愿者后,获得了“过来人”的荣誉感。 |
社交连接 | 建立非赌博社交圈,减少孤立感 | 在流浪动物收容所参与照护工作的志愿者报告说“每次与同伴一起劳动,都有说不出的满足”。 |
时间结构化 | 用充实的活动填补空闲时间,阻断复赌机会 | 志愿活动常安排在高风险时间段(如周末晚上),有效压缩复赌空间。 |
—
如何设计适合戒赌者参与的志愿活动?
并不是所有的志愿活动都适合赌博康复者。设计时需考虑以下四大原则:
低门槛,易参与
- 活动无需专业技能,例如社区卫生清洁、食品分发、图书整理等;
- 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3小时为宜,避免初期压力。
正向反馈明显
可持续性强
融入康复机制
志愿活动设计流程图:
[评估戒赌者现状]
↓
[匹配适合活动类型]
↓
[设定活动频率与反馈机制]
↓
[融合专业康复建议]
↓
[持续追踪与调整方案]
—
成功案例分析:台湾“立新基金会”志愿计划
台湾立新基金会推行的“康复者变志工”项目,是东亚地区反赌志愿活动的典范。该项目核心在于让戒赌康复期的成员担任社区志愿者,参与范围从助老送餐、灾害救援到公益讲座等多元活动。
在该项目实施六个月后:
- 73%的参与者表示戒赌信心提升;
- 62%的参与者表示社交圈正向扩大;
- 28%的参与者成为长期志愿者。
这表明,志愿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服务方式,更是一种康复工具。
—
常见误区与对策
误区 | 风险 | 对策建议 |
将志愿活动当作惩罚机制 | 易激发抵触心理 | 强调“帮助他人”而非“赎罪”概念 |
忽视个人能力与兴趣匹配 | 参与热情迅速降低 | 初期可提供活动选项菜单,让戒赌者自主选择 |
活动组织缺乏反馈与肯定机制 | 成就感缺失,复赌风险升高 | 建立“星级志愿者”制度,给予合理认可 |
—
推荐志愿活动类型清单(适用于戒赌康复初期)
活动类型 | 参与强度 | 社交密度 | 是否需培训 | 适配等级 |
流浪动物照护 | 中等 | 适中 | 否 | ★★★★☆ |
社区图书整理 | 低 | 低 | 否 | ★★★☆☆ |
公益义卖 | 中等 | 高 | 是 | ★★★★☆ |
反赌宣讲 | 高 | 高 | 是 | ★★★★★ |
送餐服务 | 低 | 中等 | 否 | ★★★★☆ |
—
志愿活动不只是给予,更是一种被接纳的方式。对于挣扎在赌博阴影中的人而言,每一次服务他人的过程,都是重新认知自我的机会,也是一场生活重启的演练。适当引导、科学设计的志愿活动,将成为戒赌康复旅程中一股温暖且有力的推手。
你是否想深入了解某一类型的志愿活动如何具体设计?